编者注:此文刊载于《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作者为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摘要]当前MTI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特色。打造特色遂成为推动MTI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与MTI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有利于构建学校特色、应对学习者需要和社会需求、促进MTI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本文以ESP教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依托ESP发展MTI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基于ESP的MTI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ESP);MTI教育模式;语言服务人才;多元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MTI教育飞速发展,MTI院校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就令人瞩目。然而,MTI教育目前面临诸多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全国翻译专业教指会副主任仲伟合教授在总结第一批15所MTI培养院校教学评估情况时归纳了七大问题,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不少MTI院校简单复制“指导性培养方案”,缺乏学校特色(平洪 2013)。可见,打造学校特色、创新MTI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已经成为推动MTI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与MTI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有利于打造学校特色、应对社会需求、促进MTI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本文拟以ESP教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依托ESP发展MTI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基于ESP的多元化MTI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想。
2.ESP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2.1 ESP的概念和特征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例如警察英语、护士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ESP是“普通用途英语”(EGP)教学的继续和扩展,是在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工作能力而开展的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ESP的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带有鲜明的实用性。根据罗宾逊(Robinson)、韩礼德(Halliday)、麦金托什和斯特雷文斯(McIntosh & Strevens)、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Dudley-Evans & St. John)以及哈钦生和沃特斯(Hutchinson & Waters)等著名学者的研究,ESP大致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第一,ESP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密切相关,是学习者因专业或职业需要而进行的提高英语技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二,ESP是一种教学途径,根据特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第三,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因此,ESP教学内容和形式也趋于多元化。第四,ESP不是一种专门语言,而是现代英语在不同领域的功能变体(单胜江 2012:1-6)。
2.2 ESP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ESP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为著名的是“两分法”和“三分法”。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的“两分法”以职业领域为标准,将ESP划分为两种类型: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用途英语(EAP)和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的的职业用途英语(EOP)(见图1)。学术用途英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各个学科和领域,而职业用途英语又可分为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其中行业英语又可按从业前后区分。从业前英语侧重于培养学生进入某一行业之前的面试技能;行业英语则侧重针对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图1:ESP两分法——以职业领域为主线的分类
资料来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单胜江,2012:7)
哈钦生和沃特斯的“三分法”以学科类别为主线,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每个分支又可细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SP)两个次分支(详见图2)。
图2:ESP三分法——以学科类别为主线的分类
资料来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单胜江 2012:9)
上述“两分法”和“三分法”,以及其他分类方法,都对ESP教学和本文所要讨论的基于ESP的MTI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分类方法不同,但是,各专家学者都把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作为必选的分类标准。学术用途英语主要关注科技、法律、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英语;职业用途英语则强调英语在职业领域的实用性,如导游英语、商务英语、医生英语、教师英语等。这表明,两者都是ESP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3 ESP教学的基本原则
综观国内外的教学实践,ESP教学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秦秀白 2003):第一,“真实性”(Authenticity)原则。教学内容必须是来自与专业活动密不可分或在专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真实语料,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必须体现ESP的社会文化情景。“真实的语篇”和“真实的学习任务”是ESP教学的特色和灵魂。第二,“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 原则。ESP教学设计,包括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要以需要分析为前提。“需要分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目标需要”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特定环境可能给学习者在未来工作中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者缺乏的技能和知识等。第三,“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原则。ESP学习者大多是成年人或接近成年的人,且学习时间有限,他们往往带着明显的实用目的来学英语。因此,ESP教学有着鲜明的目标性,以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领域的实际交流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3、依托ESP发展MTI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必要性
3.1.1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各行各业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高质量语言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专业化、即时化。翻译市场不仅需要大量通用型翻译人才,更需要大批懂专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术语。汉语是如此,英语也不例外。可以说,有多少个行业职业,就有多少种英语(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汽车英语、磨具英语等)。很难想象,缺乏专业素养、仅仅依靠突击专业术语的通用型译员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精准的口笔译服务。可见,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是培养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所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必然要求。
3.1.2 MTI教育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对专业学位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MTI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这一目标本质上包含培养各种专业性复合型口笔译人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MTI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理念不清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平洪 2013),难以保证MTI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业界有识之士还尖锐地指出了当前MTI教育的危机和困境,包括:培养目标过于狭窄,仅培养翻译人才而没有考虑翻译项目管理人才、翻译市场营销人才等;培养目标过于空泛、模糊,无法量化;供给超多,需求不明;教育部对MTI高校的考核评价指标无法体现个性和差异化;课程设置与统编教材造成千人一面,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也无法体现不同大学的MTI学生就业专业竞争力(崔启亮 2012)。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有助于克服上述多数问题,促进MTI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3.1.3 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学校特色的迫切需要
自2007年设置MTI以来,我国MTI培养院校已经从最初的15所增加到205所。预计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MTI院校既包括外语院校,也包括文理科院校,还有综合性大学。每一所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优势。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不少院校只是简单复制指导方案,未能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专业和区位优势,缺乏应有的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翻译人才的需要。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有利于相关院校尽快找准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学科专业特色,改变通用有余、特色不足的弊端,提高MTI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3.1.4 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职业发展后劲的现实需要
依托ESP发展MTI教育还可以满足职业指向训练,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提高MTI教育的吸引力。根据北京大学等MTI院校的问卷调查,MTI毕业生中真正从事专职翻译的很少,绝大多数进入某个职业领域,从事与语言略微相关的工作(如接待外企客户),多数进入大公司做管理,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翻译中国 2013)。这一发现与业界的反馈基本吻合。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大批专职翻译,而是语言基础扎实、懂专业、具有口笔译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即便是专职译员,也有可能经过多年历练,最终成为精通特定领域的专家和工作多面手(平洪 2013)。依托ESP发展MTI教育,可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2 可行性
3.2.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改革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持
依托ESP发展MTI教育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指导思想。2013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改革思路。同年,教育部和人社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目标。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孙业刚将专业学位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平洪 2013)。由此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2.2 相关口译理论和认知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关口译理论和认知理论为依托ESP发展MTI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国际著名口译理论家丹尼尔·吉尔将口译过程中的理解问题归纳为一个公式:C= KL+ELK+A(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这一公式说明,译员对源语信息的正确理解,取决于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和分析这三个因素的互动。哪一环节薄弱都有可能影响理解,从而导致翻译失误(Gile,1995:78-79)。依托ESP发展MTI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语言知识特别是专门用途英语知识、提高专业外语运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拓宽言外知识、构建学科和职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术语的精准表达。
图式理论对MTI教育与ESP的结合同样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翻译作为一个职业,涉及的专业领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译员在工作中必然要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知识。如果对某个专业一窍不通或者图式不足,口译中就可能因为内容超过认知水平或专业性太强而发生“卡壳”。这就要求译员必须拥有丰富的图式。图式库存量越大,话题熟悉程度就越高,可激活的图式就越多,就越利于译员的理解和表达(冯建中 2009)。基于ESP发展MTI教育不仅可以强化语言图式,而且系统输入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有效提高译员的理解、记忆和表达能力。
3.2.3 蓬勃发展的ESP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迄今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教学实践也趋于成熟。我国外语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教学。80年代,我国高校曾掀起过以科技英语为主的ESP教学热潮。90年代中期,随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的高涨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ESP教学再次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我国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阶段。ESP教学实践已经在我国众多高校蓬勃展开,涌现出许多成功的范例,在ESP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语料库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少院校还顺应社会需求和学生期待,开设了ESP口笔译课程,例如商务英语口译、法律英语口译、医学英语口译、旅游英语口译、体育英语口译、科技英语口译、电力英语口译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一切为发展基于ESP的MTI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
3.2.4 非外语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提供了现实可能
当前,MTI院校的生源日趋多样化。学生不仅来自传统的外语专业,而且更多地来自于非外语专业。与外语专业学生相比,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可能不及外语专业的学生,但总体水平已经普遍提高,有些甚至超过外语专业学生。关键是他们拥有自己的专业。专业知识的积累加上系统的翻译训练,使他们更能胜任专业性较强的翻译任务。事实上,在语言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本专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信息时,能够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外语专业学生所望尘莫及的。况且,综合性和理工科院校的MTI学生也是经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和严格的复试筛选出来的,因此,他们的外语基础一般也比较扎实。这就为基于ESP发展MTI教育提供了生源质量上的保证。
4、基于ESP的MTI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想
基于ESP构建多元化MTI教育模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相关MTI院校应依据ESP教学理论和相关口笔译理论,理清思路,以创新的姿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以需要分析为依据,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需要分析是ESP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其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立足点。基于ESP构建MTI教育模式,首先要借鉴ESP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从实际出发,认真细致地做好需要分析,了解学习者的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是什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主要进入哪些就业市场,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何期待。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和区位优势,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定位。目前,MTI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外语+母语”(如“英语+汉语”)和“外语+社科”(如经贸)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或“通用型”外语复合型人才。这是目前MTI教育的主流。另一类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其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基于ESP的MTI教育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专业外语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属性上,坚持“英语本色”,同时体现“专业特色”。这种模式以上述ESP分类法(依学科或职业分类)下属的特定分支(或次分支)和特定用途(学术用途或职业用途)为核心构建MTI教育模式,培养英语知识、专业知识和翻译知识相融合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ESP语言服务人才,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特定ESP口笔译实务、项目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应用等语言服务工作和相关专业的一般性业务工作,以满足特定地区、特定学科、特定行业、特定职业对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需要。
4.2科学设计人才知识结构,打造以ESP口笔译课程为核心的MTI课程体系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翻译理论、认知理论、ESP教学理论以及语言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科学设计人才知识结构,按需设置课程体系。ESP翻译硕士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知识、专业知识和翻译知识三者的融合。ESP翻译硕士所需知识结构可概括为:ESP/MTI=ESP(KE+TK)+KLS(TI+LS)+BTK+EK,即ESP翻译专业硕士所需知识=ESP知识(英语知识+专业知识)+语言服务综合知识(口/笔译知识+语言服务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百科知识。换言之,ESP翻译硕士不仅需要拥有通用型翻译人才所需掌握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还要较为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商务英语MTI教育为例,ESP知识涵盖商务英语、金融英语、营销英语、法律英语等商务用途英语知识;语言服务知识包括翻译概论、基础口译/笔译、交传、同传、视译、笔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市场营销、本地化等知识和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法、商务沟通等国际商科基础知识;百科知识包括专题知识、中国语言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对象国概况、跨文化交际等涉外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中外社会文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ESP翻译硕士的知识要求甚至高于通用型翻译人才。任何忽视专业知识而单纯强调技能训练的翻译教育模式难以造就真正合格的ESP翻译人才。相关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上述四个模块优化、重组、创新课程体系,重点打造ESP口笔译必修课程群,逐渐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体系完整、突出实战的MTI课程体系。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关院校还应努力建设适用性强的ESP翻译网络课程群,为学生提供种类齐全的选修课、专题课、讲座课等菜单式教学服务,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按需索取,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训练。
4.3 以ESP口笔译教材为开发重点,加速构建特色化MTI教材体系
基于ESP的MTI教育必须有相应的教材体系作支撑。目前,国内已经陆续出版了一套MTI系列教材,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于培养ESP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这套教材不尽适用。如上所述,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ESP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真实性,即教学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语料,练习设计也应尽可能符合学习者真实的交际需求。因此,基于ESP的MTI翻译教材必须突出职业性(或学术性)、真实性、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技能性。相关院校应以这些原则为指导,以ESP口笔译教材为重点,大力开发特色化MTI教材,逐渐形成体系。鉴于国内外教材市场已经有不少ESP教材,相关院校可根据自身课程需要、学生语言水平和相关行业对外交流的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ESP教材或内容,将其改编为ESP口笔译教材,这是解决目前ESP翻译教材短缺的最有效办法。在改编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原教材在选材专业性、结构合理性、材料难易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另一种办法是,外语翻译教师与专业教师或职业人士组成教材编写团队,通过分析和研究通行于相关行业职业的大量真实语料,找出涉外学术或职业活动中各种常见的交际场景和语料,编成口笔译教材。其他课程板块的教材既可选用现成的合适教材,也可组织自编或改编,原则是尽可能双语化。同时,应注意跟踪ESP对外交流中涉及的话题,努力采集原语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建立一个开放式的ESP翻译语料库和网络平台,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
4.4以复合型教师为重点,大力加强ESP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任何教育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MTI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专业师资队伍不强(平洪 2013)。很多MTI教师是从外语教师转变而来的,大部分外语老师没有实际翻译项目工作经验(崔启亮 2012)。有些MTI院校也不太重视MTI师资队伍建设,既不派教师参加培训,也不鼓励教师参加翻译实践。不少院校缺乏学科带头人,无法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对基于ESP的MTI教育而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无疑更大。理想的ESP翻译师资是既精通外语又掌握专业并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然而,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多见。因此,相关院校应采取有力措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着力打造一支以ESP复合型翻译教师为核心的合格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聘请有相关复合性学历背景的教师(如有留学经历的非英语专业教师或有海外教育经验的教师),与语言型翻译教师和专业教师一起,组成ESP翻译教学团队;二是打破学历限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译员和专业人才来校任教或开设讲座;三是建立MTI教师到语言服务公司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走访见习的机制,增加教师队伍对相关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四是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MTI教师培训和相关行业职业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五是对现有MTI教师实施统一培训与认证,落实《全国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认证规范》;六是严格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双导师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师资配备4个“结合”,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界与业界相结合、学术与职业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柴明炯 2010)。
5.结语
基于ESP的MTI教育模式还涉及发展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评机制、管理机制、实习机制等。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依托ESP发展MTI教育并不是为了全面取代通用型MTI教育模式,而是为了促进MTI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特色化,推动通用型和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平衡发展,打破“千校一面”的发展困境,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Gile, D. 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78-79.
[2]柴明炯.2010.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1):54-56.
[3]崔启亮.2012.MTI的危险与突围[EB/OL].[2014-6-10].http://www.doc88.com/p-289601979862.html.
[4]翻译中国.2013年第五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嘉宾专访.[2014-7-15]. http://www.fane.cn/?p=2075206.
[5]冯建中.2009.翻译教学专业化背景下的双语课程体系建设[J].外语研究(4):79-82.
[6]平洪.2013.与时俱进,提升内涵,推动我国MTI教育持续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3年年会综述.中国翻译(4):50-52.
[7]秦秀白.2003. 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4):79-83.
[8]单胜江.201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