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字句中感受意的英译研究

 李培培 李文竞/文

摘要:“得”字句中感受意指的是述补结构传达出来的感受意。本文探讨了类似“小王跑得直喘气”“得”字句中述补结构中感受意的英译现象,发现原句中感受意在英译中都转换成了译句的直意,相应的原句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转换成了译句中的述语。这个过程受到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的支配。

关键词:“得”字句;感受意;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

 

1. 引言

“得”字句中的感受意指的是述补结构传达出的感受意。“得”字句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附着“得”(不含表可能的“得”)引进补语的句子。“得” 字句的中“‘得’后成分回答了‘动十得’怎么样的问题, 它补充说明动作的情状, 因此我们认为还是把这个句法结构分析为“述语+补语”(述补结构)较为合适’”(张豫峰200023-28)。如(1)即使饿得要死,也不定要去奉承颜色谋差使,……(叶圣陶《我坐了木船》)中述补结构是“饿得要死”,该结构英译成whenI am starving(张培基译1999: 56)。该述补结构中补语“要死”用来说明述语“饿”的情态,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饿”的情态,这是通过该结构产生的感受意表达出来的。换句话说,“得”字句的语义中心是补语表达的内容。“得”后补语或说明情况、或说明程度、或说明结果。限于篇幅,本文暂且只考察“得”字句中补语用于说明述语程度时述补结构感受意的英译现象;根据范晓(19925-8)对语义指向的分类,在这类“得”字句中补语指向述语。

感受意是徐盛桓(2010a33-342010b331-338)在用心智哲学的学术资源思考语言现象时的一个发现,他把“语言里表征的意识对象”让读者产生的“一种类似于感受质那样的难于言喻或难于确当表征的心理感受”称为“感受意”(“quale-sense”)。感受意与梁瑞清(201012)提到的“现象意义”大体相同,是“在说话人的大脑中形成某种心理表征之后无法被语言穷尽表达的意义,或者是在听话人的大脑中无法准确地形成某种心理表征的意义”。“事实上,不同的说话人甚至是同一个说话人可以用不同的感觉句子来描述同一种感觉经验,从而具有大致相同的现象意义,而且这些不同的感觉句子之间构成了相互解释的关系”。本文拟探索“得”字句中述补结构中感受意的英译现象。具体来说,为什么述补结构能够表达感受意,以及感受意如何英译。本文的译例全部来自《汉英句法翻译技巧》(王宪生,2013


2.感受意

对感受意的了解可以借助感受质。这不仅仅因为对感受意的研究是由感受质生发出来的,而且因为这两者是“同源的,都发端于主体对一种现象性的性质的感受”,所以“感受质的特点和性质基本上可以用在感受意上”(徐盛桓2010b335)。

感受质指感知主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获得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包括对感受质的感知,反映为主体在感受过程中对意识对象的某种独特的“像什么”的主观感受。感受性具有以下特性:“内在性”指“经验始终具有单纯的物理(包括化学乃至生物)和行为描述未曾传达的某些方面”;“个体性或私人性”指“感受性是个体性的”;“直接性,即感受性是某个个体直接感受到的”;“区分性”即“感受性是经验上可彼此区别的”(李恒威、王小潞、唐孝威2007: 37)。感受质是对事物现象质的感受;而感受意则是由语言信号系统所表征的事物的现象质的感受(徐盛桓2010b335

感受意是“难以言喻”,不同的读者阅读一样的文字之后获得的感受不一定完全相同,不一定能够用一两个词明确地表达出来(王姝彦201099)。例(1)中读者看到述语“饿”,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写人物“饿”得状态、情况,如果不加补语,或许读者就认为“饿”仅是人一般性的反应。补语“要死”就告诉读者“饿”的情态,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根据自身体验产生相似的感受。这就是述补结构传达的感受意所起的作用。在英译中,为了“使得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就需要在英译中表达出这种感受意。“就译文来说,译文要使读者产生的感受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Nida&Taber2004: 24;马会娟译1999: 74)提出的读者反应论即“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这里强调“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其中“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分别指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这就是说,如果译文能够使其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就说明译文成功地替代了原文。这里的重点是“感受”。


3.实例观察  

“得”字句中补语是语义中心,补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子,描述“得”字前述语即动词或形容词的情态,那么英译中如何处理补语是重点,这关系到述补结构体现的感受意是否能在英译中再现。我们发现作为语义中心的补语在英译时都充分体现了其中心的地位,即都译成了述语。在这个过程中原句中的感受意转换成了译句中的直意。

(2)小王跑得直喘气。                      

Xiao Wang breathed hard while running.

这里述补结构是“跑得直喘气”,补语是“直喘气”,述语是“跑”,英译中把“直喘气”译成breathed hard作为述语。原句中的“直喘气”让读者对小王跑得累有较为深入的感受即累到“直喘气”的地步。这种感受是原句作者假定一般情况下原句读者能够体会到的。译句中作为述语的breathed hard 直接传达出这一意义。

(3)刀砍得都钝了。

The knife became blunt owing to overuse.

这里述补结构是“砍得都钝了”,补语是“都钝了”,述语是“砍”,英译中把“都钝了”译成became blunt作为述语。原句用钝了让读者感觉到刀砍得次数太多,所以“都钝了”;反过来说,刀“都钝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都能够体会到用刀的次数或状态。译句中became blunt直接表现刀砍过之后的结果,把砍得次数多这一感受转换成了原因表达为owing to overuse.

(4)他冻得发抖。

He was shivering with cold.

这里述补结构是“冻得发抖”,补语是“发抖”,述语是“冻”,“发抖”让原句读者体会到“冻”的状态和程度,对“冻”有一个切身的具体的认识。英译中把“发抖”译成shivering作为述语。原句“发抖”让读者感受到了天气冷的程度,译句中把天气冷直接用with cold 来表现。这也是把原句中的感受意直接转换成直意的表现。

(5)今年是丰年,人们高兴得笑逐颜开。

This is a year of abundance, and people are beaming with delight.

这里述补结构是“高兴得笑逐颜开”,补语是“高兴”,述语是“笑逐颜开”。原句补语“笑逐颜开”把“高兴”的具体情态和程度都表现了出来,这种体验也是一般读者都经历过的。英译中把“笑逐颜开”译成are beaming作为述语。

上述例子中,原句的补语描述或者补充了述语的程度,使得读者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对述语描述的状态有切身的体验,这种体验反应到不同读者可能用语言表现得不一样,但是一般读者的感受是大体相同的,这就是感受意的主观性和“难以言喻”的特点。通过“得”字句的分析,我们发现学者们总结出来感受意“难以言喻”这一特点,实际上指的是难以清晰且准确地言说,同时难以有统一的言说;不是真的难以言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原句读者的译者也有这种“难以言喻”的感受。

为了让译文读者能够获得相同的感受,译者把他所理解的感受意在英译中转换成了直意。这是译者作为原句读者在从原句获得相应感受之后用译语表达这种感受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译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通过对“得”字句感受意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感受意表达和英译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译者心理世界的意向性在起支配作用。意向性的支配作用具体到译者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译者获得原句感受意,以及考虑用译语表达感受意。


4. 感受意转换中的意向性

通过对“得”字句的观察,我们发现述补结构的感受意在英译中被转换成了直意。在这个过程中意向性起到了支配作用。

4.1 意向性

意向性是许多心智状态和心智事件的一种特性,通过意向性这些心智状态和心智事件指向世界中的客体和事件,或与这些客体和事件相关,或者属于这些客体和事件。“意向性具有指向性(directness)或相关性(aboutness)”(Searle1983: 1)。心智状态的意向性不是从某些前意向性的多种形式中派生出来的,是内在于心智状态本身(同上,vii)。

心智成分引起物理成分,并表现物理成分这种形式的因果关系称为“意向性因果关系”(intentional causation)。意向性因果关系对结构和人类行为的解释都是关键。意向性因果关系的特别之处在于这种心智状态引起其他事件的发生,并表现它所引起的事件(Searle1984: 616365

意向性因果关系的必要特征是意向性状态本身在产生它自己的满足条件时起到因果性作用,或者它的满足条件在它的产生中起到因果性的作用 (Searle2002: 84-85)。意向性因果关系是一种下向因果关系。Campbell1974: 180-182)把下向因果关系(downward causation)解释如下:

生与死之间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在有机体较高层次进行,较高层次的选择体系规则部分地决定了低层次事件和物质的分布。要描写中间层次的现象,用低层次的术语(inl ower-level terms)来描写中间层次的可能性(possibility)和实践(implementation)是不全面的。中间层次的存在(presence)、流行(prevalence)或分布(distribution)(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生物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解释)也都要求涉及(reference)有机体较高层次的规律。

他还认为,生物系统由自然选择制造,在较高层次有一个选择的结点,较高层次的规则对于较高层次和较低层次的现象的全面细致化都是必要的。

4.2 意向性支配作用的体现

意向性的支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述补结构感受意的表达,第二、述补结构感受意在译语中的表达。

4.2.1意向性支配下感受意的产生

述补结构感受意的表达受到意向性的支配。述补结构中补语的出现体现了意向性的支配作用。

(6)三千米跑得他气喘吁吁。

  He was out of breath after running 3,000 meters.

7)繁重的工作累得他们筋疲力尽。

  They were dog-tied with heavy work.

8)接过奖状高兴得李老头欣喜若狂。

  Mr.Li was wild with joy after receiving the certificate of merit.

(9)那件事愁得他睡不着。

  Worried about the matter, he couldn’t fall asleep.

10)一股气直钻进我的耳朵,痒得我要死。

  I felt terribly itchy after a puff of air got straight into my ear.

在例(6-10)中,主语虽然都放在了“得”的后面,实际上主语也是可以转移到述语之前的。如把(6)的主语转移到述语之前变成“三千米他跑得气喘吁吁”,或者“他跑三千米跑得气喘吁吁”,这样以来就和“小王跑得气喘吁吁”结构一样了。所以(6)-(10)这些例子可以看作是在“小王跑得气喘吁吁”这个句型基础上的变形,实际上这些句子与“小王跑得气喘吁吁”是同类,补语都是用来说述语的程度且在语义上指向述语。

在(6)-(10)中补语都是用于说明述语的程度。实际上,补语的出现就是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在起作用。原句的作者想向读者表达“跑”、“累”、“高兴”、“愁”和“痒”的程度,因此在“得”后面加上了补语。如果不加补语,读者读到这些句子时仅仅知道“他跑了三千米”,“他们做了繁重的工作,而且很累”,“李老头接过奖状很高兴”,“那么件事让他愁”,“一股气直钻进我的耳朵弄得我痒”。读者并不能从原句述语描述的动作或状态中有感同身受的体验。补语表达的信息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感受,这种感受是通过文字传达的,可以说述补结构中感受意的表达受到了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的支配。

4.2.2意向性支配下感受意的英译

译者在面对原句时也是读者,译者读到原句获得相应的感受,是通过原句中述补结构的感受意获得的。同时补语是“得”字句的语义信息重心,因此译者在考虑用译语表达原句时会注重补语提供的语义信息重心。通过(6)-(10)可以看出,这几个句子中译者在英译中把补语译成译句中的述语。(6)中原句的“气喘吁吁”译成was out of breath;(7)中原句的“筋疲力尽”译成were dog-tired;(8)中原句的“欣喜若狂”译成was wild with joy;(9)中原句的“睡不着”译成 couldn’t fall asleep; (10)中原句的“要死”译成felt terribly itchy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原句的感受意转变成译句中直意的过程。这样以来译文读者自然能够明白原句的语义信息重心。这个过程是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作用的结果,译者想在译句中表现这种语义信息重心,同时考虑到“得”字句是原语语言特有的句型,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但是译文语言中没有与“得”字句具有相同或相似表达效果的句型,因此只能采用把原句的感受意转换成译句中直意的做法。

从上述实例我们发现,感受意的表达与英译实际上都受意向性的支配。这种支配也是译者心理世界与语言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世界根据语言世界的表达规则做出相应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以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为目标。

 

5. 结语

本文探讨了类似“小王跑得直喘气”这种“得”字句述补结构中感受意的英译现象。原句的感受意转换成了译句的直意,相应地原句的补语转换成了译句的述语。这个过程受到了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的作用。“得”字句中补语可以用来表达程度、说明情状、介绍结果。本文只考察了补语用来表达程度,即表达述语程度的“得”字中感受意的英译现象。补语具有其他作用的“得”字句中感受意的英译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Campbell, D.T. ‘Downward Causation’ in Hierarchically Prganised Biological Systems[A].Ayala,F.J.& Dobzhansky,T.G.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 Reduction and Related Problems[C].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imited. 1974:180-182.

[2]Searle,J.R.Intentionality: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M].Cambriage: Cambria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Searle,J.R.Minds, Brains and Science: the 1984 Reith Lecture[M].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84.

[4]Searle,J.R.Conscious and Language[M].Cambriage: Cambria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范晓,V得句的“得”后成分,汉语学习[J],1992(6):5-8.

[6]梁瑞清.再论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 [J].外国语,2010,33(6):10,12.

[7]王宪生,汉英句法翻译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a(5):33-34.

[9]徐盛桓.感受质和感受意[J].现代外语,2010b(4) :331-338.

[10]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张豫峰,“得”字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J],2000(2):23-28.

 

 

[作者信息] 李文竞,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篇章语言学;李培培,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