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们曾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名争论不休

翻译家们曾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名争论不休

浙江大学 许钧 自由读书社 1周前

 

 

《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对法国及世界各国的作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引发了无数的研究与解读。可是,正如很多伟大事物在出现之初都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追忆似水年华》最初的出版,也遭遇了今天的读者难以想象的挫折。很多年里,在别人眼中,普鲁斯特只是一位混迹社交界的业余作家,只知道追逐时尚,缅怀贵族的荣光,他连在普通的报纸、杂志发表专栏文章都十分不易,更何况是出版一部篇幅如此巨大的作品。

在《追忆似水年华》初稿即将完成时,普鲁斯特开始考虑出版问题,可是他接洽的几家出版社都拒绝出版这部作品。

熟悉普鲁斯特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这些拒绝信中有一封最出名,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也许是我愚昧无知,但我不能理解,一位先生竟会用三十页的篇幅来描写他入睡前如何在床上辗转反侧。我徒劳地抱头苦思……当然,今天我们知道,用三十页的篇幅描写入睡前的辗转反侧,正是普鲁斯特的艺术特点,也是他的艺术魅力所在。最令普鲁斯特失望的是,连向来捍卫纯文学的《新法兰西评论》,也拒绝了他的投稿。最后,普鲁斯特迫于无奈,于1913年在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了《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卷名为《在斯万家那边》,但其实直至出版前,普鲁斯特还在和朋友们及出版社讨论第一卷的书名,他本人最喜欢《夏尔·斯万》这个书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曾流行于19世纪的以人物姓名来命名作品的风潮对他的影响。幸好他最终没有选择《夏尔·斯万》,而是选择了《在斯万家那边》,《在斯万家那边》与之后的《盖尔芒特家那边》构成了似水年华的两边,令一座恢宏的时光大教堂得以建立。

好在尽管《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的出版困难重重,它出版后最终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更博得了一些作家的喜爱。在《新法兰西评论》另一位编委雅克·里维埃(Jacques Rivière)的敦促下,《新法兰西评论》主编——大作家纪德——又把这部作品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了一遍,读后完全被作品征服,给普鲁斯特写了道歉信,信中说道:几天来,我对您的书手不释卷;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它,感到快乐,感到陶醉。唉!我这样喜爱它,为何又会如此痛苦……拒绝出版此书,将是《新法兰西评论》最严重的错误,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悔恨和内疚之一……”

 

 

 

纪德恳请普鲁斯特将其余作品在《新法兰西评论》杂志发表,同时在《新法兰西评论》出版社出版——《新法兰西评论》出版社就是今天法国最重要的出版社之一的伽利玛出版社的前身。这件事意味着普鲁斯特的作品终于作为纯文学被文学界接受了。不过,《追忆似水年华》的命运波折还没有结束。就在伽利玛出版社准备出版小说第二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所以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直到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才与读者见面。次年,普鲁斯特凭借《在少女们身旁》赢得自己梦寐以求的龚古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也如他所愿地为他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在那之后,《追忆似水年华》剩余部分的出版顺利许多,但普鲁斯特似乎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接近终点。从1920年至1922年去世为止,他拼命工作,创造了奇迹,在1920年出版了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的前半部分,在1921年出版了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的后半部分和第四卷《索多姆与戈摩尔》(一),在1922年出版了《索多姆与戈摩尔》(二)。《追忆似水年华》剩下三卷分别出版于1923年、1925年、1927年,尽管这几卷于普鲁斯特身后出版,但之前我们已经提到,在他去世前,这几卷的初稿已经完成,甚至书名都已由他本人确定,只不过命运没有留给他充足的时间对它们进行反复修改,这也是后三卷,尤其是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的句子结构显得更为复杂含混的原因。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关心一个问题,《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的命运如何呢?答案是,《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的命运同样不简单。因为篇幅关系,我无法详细展开,我在《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这本书中做了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了解。

中国文学界对普鲁斯特的初次正式接触是在他逝世10年后。1933年,《大公报·文艺副刊》刊登了一篇《普鲁斯特评传》,作者是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曾觉之。几个月后,《大公报·文艺副刊》又刊登了《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开头几段,题为《睡眠与记忆》,这应该是国内对普鲁斯特作品的第一次译介,后来查实这篇译文的作者是卞之琳。卞之琳一直很关注《追忆似水年华》的译介,在全译本的翻译出版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遗憾的是,30年代的这一次译介似乎没有在国内引发多少反响。在近半个世纪里,国内文学界与翻译界对普鲁斯特一直缺乏兴趣。

 

 

普鲁斯特手稿

 

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情况才得到改观,尤其是译林出版社,为在中国翻译并推广普鲁斯特及其作品做出了重要贡献。译林出版社在当时克服重重困难,召集法国文学界15位专家与翻译家,从准备翻译到正式出版历时五年多,从1989年起陆续推出译文,在1991年出齐了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

关于这套书的翻译出版,责任编辑韩沪麟写过不少文章,回忆当时的趣闻轶事。他曾写过一篇《这里有一片平和的净土——记〈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们》,他在文章中记录了自己如何寻找并说服15位译者参加这部书的翻译工作,译者们工作又是如何认真负责。他在文中还提到第四卷的译者杨松河和我,写他在一个酷暑来我家串门,看到我和杨松河两人把双脚浸泡在凉水盆中,正在挥汗剧烈地争论着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责编的他反而不好意思,劝我俩不要玩命,当心中暑。回想起这段经历,真的非常难忘。

其实,关于翻译问题的争论,又何止这一次,仅仅确定书名的译文,就费了很多周章。原书名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目前的中文翻译至少有六种:曾觉之版名为《失去时间的找寻》,卞之琳版名为《往昔之追寻》,刘自强版名为《追忆流水年华》,译林出版社版名为《追忆似水年华》,沈志明、徐和瑾版名为《寻找失去的时间》,周克希版名为《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些译名体现了译者对原作从内容到形式的理解,反过来说,这也会影响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因此,书名翻译的确立其实是件大事。当时译林出版社为此广泛征求意见,还组织过译者们专题讨论,最后定下来两个选择:《追忆逝水年华》《寻找失去的时间》。为了尽快确定书名,责编韩沪麟只得提议大家投票表决,但最后的结果却是99。最后还是柳鸣九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出版社出书时可用《追忆逝水年华》,而研究者在撰写文学史或评论文章时,建议用《寻找失去的时间》,把《追忆逝水年华》套上括号,放在后面,或加注说明。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不过译林出版社最终出版时,并没有采用这两个译名中的任何一个,而是用了《追忆似水年华》。导致最后改变的,是卞之琳先生的一篇批评追忆逝水年华这个译名的文章,卞之琳先生认为它附庸风雅,风花雪月气太重,学日语译本。

 

 

 

有意思的是,当年持不同意见的译者,也以各种方式将自己当时的选择体现了出来,比如,参与第三卷翻译的许渊冲当时坚持追忆逝水年华这个译名,最后用追忆逝水年华做了自己回忆录的书名;参与第五卷翻译的周克希当时坚持使用追寻逝去的时光,当他独自一人开始翻译全书时,就用了这个书名;参与最后一卷翻译的徐和瑾当时坚持使用寻找失去的时间,他在翻译莫洛亚写的传记《追寻普鲁斯特》时把书名都译成了《寻找失去的时间》,不过他自己独立翻译全书时,倒还是沿用了《追忆似水年华》这个书名。译名的选择,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翻译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当然不止书名翻译这一个难题。我们前面谈到,普鲁斯特喜欢写长句,喜欢用新颖的隐喻,这些都给翻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至于当时翻译这部书的15位译者戏称自己为敢死队。不过我们也庆幸,因为自己迎难而上,才将这部20世纪的伟大作品完整地带给了中国读者。1991年全译本问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都将它当作重大文学事件进行了报道;次年,这套书获得中国首届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

全译本的出版不仅让中国读者得以见到这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的全貌,也将普鲁斯特与众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与理解生活的智慧带给了中国读者,同时还将许多写作艺术技巧引入中国,这对于当时苦苦探索新的写作方式的文坛来说,无疑是天降甘霖。莫言曾在《小说的气味》一文中说过:让我们把记忆中的所有的气味调动起来,然后循着气味去寻找我们过去的生活,去寻找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寂寞、我们的少年、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一切,就像普鲁斯特借助了一块玛德莱娜小甜饼回到了过去。孙甘露也说:我一直想写一部书,来结束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但是,这一事情本身就是一次最严格、最丰富的回忆。我不愿做的正是我必须做的事情……那时候,我,是一个普鲁斯特的模仿者——不是模仿他的哮喘和艺术,而是像他那样半躺着写作。莫言强调的是再现过往的艺术方式,而孙甘露强调的是内心感受与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还有余华。用余华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名作《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写法与《追忆似水年华》十分相似。2003年,在为《在细雨中呼喊》的韩文版写自序时,他提到了普鲁斯特,承认了普鲁斯特对他的深刻影响。

普鲁斯特一直饱受疾病困扰,因此用了很多时间,在独处中回忆过去。但是,疾病不是追忆过往的必要条件,健康的读者仍然可以依照普鲁斯特的方法,去寻找我们每个人的过往,毕竟无论生活如何平淡,总会有一些绚烂美好的时刻、温柔似水的年华值得追忆。即使你不是一个作家,你也可以从《追忆似水年华》里学会看待世界、看待时间的方式,这将让你有更丰盛的内心,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许钧,著名翻译家。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诉讼笔录》等;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翻译论》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翻译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是世界文学领域的翻译家、权威学者们对法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 20 部名著的深入解读,如《巨人传》《蒙田随笔集》《莫里哀喜剧选》《费加罗的婚礼》《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追忆似水年华》等。

各名家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开,对经典名著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深入探讨了青春成长、梦想奋斗、人情财富、爱恨生死等紧扣现实生活的主题。例如,柳鸣九通过分析《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另类的人物形象及其淡漠性格,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荒诞性;郑克鲁介绍了雨果如何以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的巧妙对照,编织成《巴黎圣母院》这部瑰丽的浪漫主义杰作 ......

 

 

公众号自由读书社

[致力于创造一种广阔的精神生活]

投稿邮箱:ziyoudushush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