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出版发布会暨新时代翻译研究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845
2023年9月24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承办的“《翻译研究》出版发布会暨新时代翻译研究高峰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二十多所高校与机构的翻译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翻译研究》的创刊与出版,并就新时代翻译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教授主持。高方书记介绍了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着力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提升,《翻译研究》的创办正是外国语学院推进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随后,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守仁、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分别致辞。王守仁教授指出,翻译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南京大学外语专业自创办起就倡导中西文化融通,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和译家。近年来,南京大学翻译学科不断深化内涵,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斐然成绩,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重要贡献。《翻译研究》的创办既是对南京大学翻译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王守仁教授强调,翻译在新时代承担了新的使命,也催生出一系列亟待探索的新问题,《翻译研究》的推出恰逢其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何宁院长向参会专家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历史与现状,他表示,外国语学院始终在培养拔尖人才、建设一流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不懈努力,此次《翻译研究》集刊的创办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回应,旨在解决好国际传播中音调不够高、音量不够大、音色不够美等问题,并助推翻译学科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研究领域的发展。
在出版发布仪式环节,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翻译研究》主编刘云虹教授,《翻译研究》责任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张颖副主任分别介绍了该刊的创办与出版情况。刘云虹教授梳理了《翻译研究》的创办初衷、创办宗旨、办刊定位、栏目设置、创办历程,并对集刊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她表示,《翻译研究》的创办是对南京大学翻译实践与研究传统的历史继承,其宗旨在于以翻译研究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促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为推动翻译学科发展与翻译研究前沿探索、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在今后的办刊过程中,《翻译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定位,建设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并不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打造学术共同体,与学界共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张颖副主任回顾了上海译文出版社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合作创办《翻译研究》的历程,并对该刊第一辑的出版流程与中国知网的上线情况进行了说明。她表示,将与《翻译研究》保持密切合作,保证编校质量,认真把好政治关和文字关,为翻译界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保驾护航。随后,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为《翻译研究》编委会的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
论坛发言环节由三场圆桌会议构成。第一场圆桌会议由何宁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宁、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祝朝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福州大学陈小慰教授等八位学者参与讨论,围绕翻译研究前沿与新发展发表了精彩又深刻的见解。专家们一致认为,《翻译研究》的创办恰逢其时,凝结着南大老一辈翻译人的精神遗产,体现出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他们高度肯定翻译研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并对集刊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精辟而中肯的建议。许钧教授表示,翻译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有可为,翻译学科也最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期待集刊越办越好。王克非教授从定位、定向、定制、定力四个方面为《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王宁教授认为,办刊要有宏观的、跨学科的视野,应将翻译研究与国家战略对接,要让翻译研究走出语言的囚笼,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重镇。罗选民教授高度评价了《翻译研究》的栏目设置,认为办刊之路道阻且长,应当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黄忠廉教授指出,办好一份刊物不仅需要好的主编与出版单位,还必须有“道”。首先要盯住“一体两翼”,即以翻译研究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为抓手;其次要“纵横捭阖”,将历史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最后要“实事求是”,将研究落到实处。谈及当下的翻译研究,专家们从不同的层面与视角出发,为与会听众带来了重要启示。祝朝伟教授结合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有益尝试,分享了有关面向新时代的“翻译+国际传播”融合性文学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陈小慰教授则认为,当下的翻译批评研究观察、描述问题较多,解决问题较少。她表示,翻译批评研究应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并充分借助多种理论途径,助力翻译学科的发展。
第二场圆桌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翼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同济大学吴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树槐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浙江大学冯全功教授等七位学者参与讨论,围绕文学译介与文化传播展开热烈讨论。王东风教授关注诗歌翻译问题,指出百年来的中国诗歌翻译忽视了对节奏的传达,强调应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诗学内容,培养一批新的翻译人才。赵军峰教授论述了有关法律文学研究的思考,并从文学中的法律形象构建、法律文学的国家性、法律小说外译、法律文学译者培养等角度分享了目前的构想。吴赟教授基于许钧教授发表在《翻译研究》第一辑中的论文展开思考,认为应该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内生需求来考察中国的翻译问题。蓝红军教授论述了对《翻译研究》前言中三个“关注”的思考,认为“关注历史,关注实践”回答了翻译理论从哪里来、怎么来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而“关注翻译基本问题与焦点问题”则启发我们在研究翻译基本问题的同时关注当下的焦点问题。王树槐教授分享了运用文体学、叙事学、批评话语分析等不同理论路径开展文学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路径。黄立波教授对文学作品的译和介两个范畴展开探讨,认为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不仅要译,更要注重介,应通过翻译副文本等途径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文和原语文化。冯全功教授则以翻译家黄宏荃为例,分享了其所译《英译宋代词选》中的“心译”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第三场圆桌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曹丹红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德俊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广西科技大学罗迪江教授等六位学者参与讨论,围绕翻译批评与跨学科研究展开深入交流,并对《翻译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待。傅敬民教授指出,翻译研究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领域,如将数学建模引入翻译质量评估、将法律文学纳入翻译研究范畴等,都是有益的尝试。此外,他认为《翻译研究》应该彰显南大特色,明确集刊在哪些方面可以引领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李正栓教授从自身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实践出发,指出翻译活动应该双向而行,不仅要引进来,更要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谈到刊物的未来发展,他希望编辑部一方面继续加强宣传,另一方面关注各年龄段的学者,严格审稿制度。袁筱一教授从整体层面和操作层面对《翻译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她认为,整体层面,集刊应更多体现其跨学科特点、体现时代之新;操作层面,集刊要有效解决组稿问题,要为年轻学者搭建平台,要与其他刊物形成良好互动。李德俊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译者面临的挑战,认为虽然ChatGPT发展迅猛,但在处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情感色彩的文本时仍然无法取代人,我们应对翻译的未来充满希望。肖维青教授以视听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思路为例,指出翻译学科可以和其他人文学科或非人文学科交叉融合,但应做到翻译学科为体,其他学科为用。罗迪江教授探讨了翻译批评的历史观塑造问题,强调塑造翻译批评的历史观旨在诠释过去、理解现在、预设未来,进而构建一种差异化的翻译批评。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俊翔教授主持,《翻译研究》主编刘云虹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分别进行总结。刘云虹教授以“肯定”“鼓励”“建议”“期待”“要求”五个词概括本次论坛内容,对各位专家给予南大外语学科、翻译学科和《翻译研究》集刊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深入领会并认真落实专家们的宝贵建议,力争使《翻译研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何宁院长在总结中再次感谢与会嘉宾的莅临指导,认为本次论坛不仅体现出到场专家对《翻译研究》、对南大翻译学科的关注,更体现出对整个南大外语学科的厚爱,期待在未来能够得到专家们长期的支持,共同推动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